今日关注

俄乌恩怨十八年,美国如何“分裂”欧洲

来源:中国生活信息港     作者:王艳     发布时间:2022-03-01
  中新网北京2月28日电 (记者 孟湘君)形势正朝越来越紧

  中新网北京2月28日电 (记者 孟湘君)形势正朝越来越紧急的方向发展。

  谁能料到,开年以来全球最大的地缘政治军事危机,爆发在欧洲。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冲突,延续到了第五天。目前,双方正准备通过谈判缓解紧张局势。

  局势是如何一步步走到现在的?两国的冲突,早已埋下伏笔。

  当地时间2月25日,乌克兰首都基辅,人们在一个防空洞里避难。

  一幕历史与现实的交织

  乱套了。第一天,乌东部小镇一夜间几成空城,夜幕下撤离的道路上,是长长的车流;第二天,人们在街头排起长队,购物、买药、取现金,更多人涌向机场;第三天,随着尖锐的防空警报响起,所有人不得不进入防空洞、地下室、避难所,等待下一个惴惴不安的黎明。

  留下,还是离开?

  1986年4月那个许多人永生难忘的凌晨过后,普里皮亚季居民们也曾面临同样的两难。留下,是不再安全的家园,离开,是混乱陌生的未来。

 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——这座被认为是导致苏联解体原因之一的大型遗迹,让普里皮亚季成了真正的空城,在乌克兰人心头刻下伤痕。

  当地时间2月26日,乌方称乌军在该国首都基辅与俄突袭小组发生战斗。图为交火后乌军人收集未爆炮弹。

  历史正以一种吊诡的方式被书写。2022年2月24日,俄总统普京宣布挥军乌克兰第一天,俄军取道白俄罗斯空降切尔诺贝利,与乌军爆发激战。

  其后,俄军夺取了核电站控制权,而当地对于向乌首都快速推进,至关重要。切尔诺贝利地区距基辅约100公里,是俄军“闪电”进攻的最短线路。

  几乎让人难以相信,这是2022年的乌克兰。

  但并非无迹可寻。乌克兰年轻一代与祖辈的记忆,似乎产生了某种“dejavu”(既视感)般的联结。从冷战时期到2004年的“橙色革命”与十年后的“广场暴动”,再到如今陷入硝烟,这个国家命运的走向,早已埋下伏笔。

  【三件让局势转折的大事】

  乌克兰前总统亚努科维奇。

  乌前领导人亚努科维奇,以半生时光见证了乌克兰的跌宕岁月。2004年他选举获胜,但败于美国支持的尤先科和季莫申科的橙色旗帜之下,直到六年后方登总统宝座,一雪前耻。

  好景不过四年。2014年,乌克兰发生三件足以载入史册的大事,成为局势转折的关键。

  第一件事,是亚努科维奇政权被推翻。

  资料图:2013年年底,乌克兰爆发反政府示威,大量示威者在基辅独立广场聚集。

  始于前一年的基辅广场反政府骚乱,被亚努科维奇认为是“橙色革命”翻版。但他没想到,轻敌、轻信,与反对派和解让权给亲欧派议会,“真诚相信西方斡旋”,会成了自己被推翻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
  直到2020年,乌最高法院仍维持当年判决,认为危机爆发后离乌的亚努科维奇犯有“叛国罪”。

  亚努科维奇下台那天,是一个如今看来耐人寻味的日子——2月22日。这个日期之所以引人关注,是因为就在八年后同一天,普京宣布了承认乌东两地“独立”的决定。

  资料图:俄总统普京视察刻赤海峡附近区域。

  第二件事,是克里米亚升起了俄联邦国旗,以及乌东冲突爆发。

  克里米亚居民与俄有着深厚渊源,他们拒绝承认亚努科维奇下台后的新政府,而克里米亚半岛被称为“黑海钥匙”,对俄乌来说都是重要战略支撑点。

  2014年3月,克里米亚通过公投,回到半个多世纪前的“娘家”俄罗斯。

  同年,乌东民间武装自行宣布“独立”。它们一个位于顿涅茨克,一个位于卢甘斯克,乌政府也从这一年开始将炮筒对准那里,以1.3万人的生命和数十万难民的代价,换来一纸《明斯克协议》。

  乌当局多次打破承诺,一次又一次击伤当地人的心,也坚定了普京出兵的决心。在普京看来,乌当局对两地的攻击无异于“种族清洗”。

  资料图:俄国防部表示,国际调查委员会用来证明俄防空部队涉嫌马航MH17空难的视频录像,是伪造的。

  第三件事,是轰动一时的惨烈空难——马航MH17航班在乌坠毁。

  八年前,马航MH17航班坠毁,包括婴儿在内的298人,葬身在乌东部顿涅茨克州。

  有人用“山毛榉”防空导弹击中了这架满载荷兰、马来西亚等多国人员的客机,但至于是乌还是俄“扣动了扳机”,双方互指对方说谎,事件成了“罗生门”,真凶至今仍是一个谜。

  但当俄方拿出乌方在关键数据上造假的证据后,乌方却难以澄清,事件后果之一,就是两国关系的进一步恶化。

  回望这些年,乌克兰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,其在俄与欧美两大阵营间反复横跳,社会民意跟随撕裂;进一步倒向美西方,却至今仍在北约和欧盟大门外徘徊;经济断崖式下跌至欧洲垫底,昔日第二大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光彩不再。

  俄罗斯则被美西方踢出八国集团(G8),遭到顶格制裁,卢布一度暴跌,经济遭到重击。除了美西方,还有谁是赢家?

  【30年的悲情欧罗巴】

  八年前,亚努科维奇离乌前最后一次公开露面,是在乌第二大城市哈尔科夫。那里有一座苏联名将朱可夫的雕像,2019年曾被右翼分子推翻,而朱可夫正是解放那座城市的英雄。

  八年后,俄军长驱直入乌克兰,首先突破哈尔科夫州边界。27日,俄军继续向基辅挺进,控制多个城市,以高精度手段破坏了乌军821处军事设施,但不包括住宅和社会基础设施。

  资料图:俄罗斯总统普京。

  普京在出兵时长达万字的讲话中指出,俄方无意占领乌领土,而是力求将其非军事化,回到中立。他痛陈,过去30年,俄一直耐心寻求就北约不东扩达成协议,却始终遭到欺骗、施压和讹诈。

  冷战后,美国和北约一步步将后苏联空间国家纳入自己阵营,其所建立的欧洲安全秩序框架,一方面是以牺牲俄战略利益和安全为基础;一方面是为了控制和拉拢欧洲国家。

  近年来随着欧洲战略自主性觉醒,美国更精心打造争端,以团结内部日渐分裂的北约,继续将欧洲绑上战车。

  资料图:德国法兰克福港出现叙利亚3岁难民小艾兰伏尸海滩的涂鸦画。

  “只要是西方试图染指建立所谓‘秩序’的地方,就会发生流血和伤痛”,普京举例,先是南斯拉夫联盟遭北约轰炸,后又轮到伊拉克、利比亚和叙利亚。这些国家数百万计民众被迫背井离乡前往欧盟国家,形成严重的难民危机。

  难民“闯关”夹杂着恐怖主义、极端主义和分裂主义势力渗入的威胁,给欧罗巴大陆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安全、经济、心理冲击。

  而重洋那头的美国,隔岸观火。

  “爸爸,请不要死去”,叙利亚小难民艾兰伏尸海滩前的最后一句话,刺痛了谁的耳膜?

  在曾经冷战对手的煽动下,俄乌这对“东斯拉夫兄弟”没等到春暖花开,却走向了手足相残。评论指出,这是欧洲走向进一步分裂的分水岭,也是新一轮悲情故事的开端。(完)


文化生活更多
衣食住行更多
品质生活更多
社区生活更多